近日,北京,能源基金會主辦,汲川傳播承辦的【當中國減排承諾遇見綠色經濟復蘇,氣候故事傳播將有哪些新機遇?】沙龍在北京圓滿召開。益普索中國企業及意見領袖聲譽服務線負責人吳小冉博士受邀參加,分享了益普索最新調研結果,介紹了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及關注點,同時結合了企業界一些綠色經濟案例進行分析。
01/面對企業社會責任,消費者開啟有選擇性的消費
全球78%的消費者認為一個品牌是應該能夠共同兼顧商業盈利和履行社會責任,59%的消費者愿意為從負責任的品牌購買產品或服務支付更高價格,遠比吸引眼球的市場營銷的活動產生的溢價能力(45%)高很多。這一發現在年輕的消費者中尤為突出,他們比起年長的消費者更愿意在負責任的品牌上消費更多。
02/針對氣候變化,公眾意識開始崛起
益普索Ipsos最新調研數據顯示,全球82%的人們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結果,中國的數據更高,達到88%。全球七成公眾認為長期來看氣候變化問題與新冠同等重要,在中國更是90%的公眾贊同這一觀點。
寶潔、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及益普索Ipsos在2020年聯合發起的調研顯示,對于可持續生活方式的主要目的,84%的中國青認為首要目的是保護環境(減少能源消耗,防止資源等的浪費),其次有70%的中國青年認為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本身就在做著有意義的事,滿足著青年人的內心善良的需求。
03/綠色經濟復蘇之路的機遇與挑戰
近六成中國公眾不認為政府在復蘇經濟時以犧牲環境為前提。中國公眾認為環境和經濟復蘇可以同時進行,四分之三的中國公民愿意為保護環境而努力。九成的中國公眾愿意尋找對健康和對環境更好的產品。較五年前相比,全球消費者愿意為氣候變化采取行動的人在不斷增加。中國消費者在回收玻璃,紙張和塑料(74%)、避免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71%)的意愿最高。他們普遍愿意為節能環保的包裝支付更多費用。
能源基金會、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益普索Ipsos提供研究支持的調研發現,盡管公眾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很關注,但對如何減少碳排放還缺乏充足的知識儲備。對于“低碳”這個名詞的理解多集中在“減少浪費”、“可持續發展”等層面。公眾更多是從減少浪費、造福后代的層面看待低碳生活,體現了利他和責任意識。目前,公眾更接受的減碳方式是省著用,而非省著買。尤其現如今網購是重要消費形式,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催生很多不必要的消費,如紙盒、包裝紙等,公眾并未對消費過程容易產生不必要的浪費形成清晰的概念。同時,針對低碳生活,人們更傾向于通過從行動上潛移默化而不是主動說教來影響身邊的人。對于如何具體實施低碳生活與低碳消費,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引導消費者,包括如何辨識低碳產品、如何計算碳排量,何種行為是低碳的生活方式等。
04/企業在行動
在應對新冠疫情對自身拓展業務影響的同時,為了保護地球,應對氣候變化,國內外各行業各業頭部企業依然在堅定的行動著。
寶潔中國在2020年11月正式發布寶潔全球使命2030可持續發展承諾在中國的落地規劃,主要關注氣候,廢棄物及水,例如2030年前,寶潔中國的全部生產工廠要使用100%再生能源;100%的包裝實現可循環或再利用等。目前寶潔中國已經在與主要電商平臺及供應商合作,通過電商直發小包裝“小綠寶”節省包裝,同時利用可循環使用的循環箱“大綠寶”,節省中間環節的紙張使用。
伊利則帶領合作伙伴積極踐行“綠色產業鏈”戰略,不僅設立了“環境可持續發展三級目標體系”,從源頭嚴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自2010年起連續十年編制《碳盤查報告》,而且還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包裝設計等各個生產環節,僅2019年一年,伊利旗下金典系列牛奶共使用FSC包材39.76億包,相當于可持續森林經營15萬畝。與此同時,伊利長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松嫩平原退化草場進行修復,為濕地生物營造生態優美的棲息樂園。憑借在綠色發展方面的成績,伊利案例入選《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9)》案例,也成為食品行業唯一入選案例。
華為消費者業務也十分關注環境保護,從原材料獲取開始,提高可回收材料和二次材料使用,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同時研發報廢產品拆解再利用方案。例如從P30到P40,產品包裝的塑料占比降低了17%,這意味著每千萬臺P40手機包裝將減少使用塑料17500千克;Mate系列旗艦機型包裝重量減少55克,每千萬臺減少紙張使用約550噸,相當于9350棵樹;2019年其聯合35家供應商參與節能減排項目,2019年到2020年,累計實現碳減排80144噸。
在分享的最后,關于綠色環保及應對氣候變化,益普索中國企業聲譽服務線負責人吳小冉博士給到企業五點建議:
1) 中國政府已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因此進行低碳生產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的企業需要更主動的擁抱自身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2)“節約”與“環保”往往是公眾形成低碳價值觀的出發點,企業需要注重概念宣傳,引導消費行為,強調低碳給各方帶來的“利益”;
3)注重針對自身企業環保及可持續發展行動的宣傳,建立企業的環保形象,是參與綠色消費市場,復蘇綠色經濟的重要一環;
4)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利用規模優勢與邊際成本遞減規律,分攤發展低碳經濟的成本,提升產業鏈整體收益水平;
5) 積極開放的與NGO組織等第三方機構合作,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獨特視角,以及權威影響,將企業自身及產業鏈的舉措實現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