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獸的微信公眾號在28日凌晨又更新了一次,推送的標題是《一篇文章,讀完李叫獸方法2016》。他用七個關鍵詞概括了一年來寫的所有文章,末尾提到“2017年,我希望我個人的關鍵詞是——產品化”。
這是2016年的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李叫獸身份變化前的最后一篇。12月29日,百度官方發布內部信宣布收購李叫獸的公司——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任命25歲的李靖(“李叫獸”的原名)成為集團最年輕的副總裁。據消息人士透露,此次收購的金額達到近億元量級。在消息對外公布的一周前,我與李叫獸聊了聊對這份未來工作的規劃與打算。
在廣告營銷這一垂直領域,“李叫獸”的公眾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公眾號關注人數為50萬。他的代表作《你為什么會寫自嗨型文案,X型與Y型文案的區別》曾獲得接近30萬次的圖文頁閱讀,帶來約15000人的新增關注。
以此發端,李靖維持著公眾號每周一次的固定更新頻率,關注營銷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傳播。他將這稱為“營銷科學化”:“過去營銷高度依靠拍腦袋,幾乎無法培訓。開會的時候,人們會尊重技術總監與財務總監的想法,但營銷總監說自己的營銷方案或創意時,會議就炸鍋了。很多人不相信營銷是專業的工作。”李叫獸希望通過“營銷科學化”扭轉這種現象。
營銷的科學化顯然不能依靠單純的定性判斷解決,越來越重視ROI的廣告主需要數據看到直接的效果。這是李叫獸愿意加盟百度的原因,畢竟百度手中握有大量的數據。
但年初時,曾有多家互聯網公司向李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夠負責營銷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但被李靖回絕。“我比較想做營銷的工具。拿汽車來比喻,我不喜歡做司機,但我喜歡設計流水線造車。”他說。
9月,百度發出的offer滿足了他的條件,這讓李靖最終同意加入。雖然被收購,但除了會有一些技術人員的加入,李靖的團隊仍然將獨立運作,并保留獨立的品牌。雖然公司將搬離目前所在的望京SOHO進入位于海淀區的百度科技園,但他仍然為自己的團隊要到了獨立的辦公區域。
團隊接下來的計劃是,結合百度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推出營銷工具,讓部分創意或營銷的環節能夠通過理論及人工智能結合的方式直接完成,簡化營銷工作的決策流程。
事實上,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不算小的市場。在中國,大企業們的營銷理念已經成熟,但中小微企業在面對復雜的營銷環境,特別是新媒體環境時既缺乏傳播渠道,也缺乏相應的指導。李靖和百度接下來希望補缺這一塊市場,通過技術協助企業完成營銷策略的科學制定,利用可復制的模式免去傳統咨詢的高額人力成本。
這塊市場看起來確實有不小的機會。數據顯示,2015年末全國工商登記中小企業超過2000萬家,即使保守估計每家公司平均每年營銷費用為5萬元,這個市場的規模總量也將達到1萬億元。如果再加上超過5400萬戶的個體工商戶,市場還將擴張。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業的加入也將提供更為豐富的數據,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也將有利于模型和工具的完善。
但是,挑戰同樣不小。雖然同樣是在做營銷科學化的工作,但以往李靖更多面對的是個人,這次要面對的卻是企業。相較個人,企業的壓力更為直接,他們希望工具能夠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這一點與傳統咨詢多少有些類似。
在成名之后,李靖曾經收到過大量的企業咨詢邀請,但最終拒絕了其中的絕大部分,原因是不希望被KPI拖住。而今后,如何應對來自數據的壓力將成為考驗團隊的問題,李靖認為風險不小,但仍然愿意嘗試。
百度同樣需要改變。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大量可見的商業化運用的階段,而李靖的團隊在加入之后將負責營銷這個應用方向的落地;另外,互聯網環境下的渠道泛化,讓企業在廣告投放上有了更加多元的選擇,這也使高度依賴廣告收入的百度渴望尋求變革。如果推出的營銷工具獲得成功并得到廣泛使用,就相當于掌控了互聯網營銷的標準,可以對廣告主的投放決策施加影響;而現在的百度同樣也需要一個年輕的面孔來豐富自己的高層隊伍,作為90后的李靖也擔負了這樣的職能。
雖然被百度收購,但這并不是一個典型的自媒體變現的案例。百度投資時更看重的是團隊,而非自媒體本身。“目前50萬粉絲的號并不值這個價。”李靖表示。
談到未來的規劃,李靖將微信公眾號定位為“個人博客”。除了李叫獸之外,團隊的其他成員也將在這個平臺上發表文章。雖然未來可能會降低更新頻次,但知識傳播和自身品牌形象的建設仍將持續下去。
已經完成兩期的名為“14天改變計劃”的培訓項目也將繼續。之前的第一期培訓人數為500人,收費為799元;第二期的人數增加到原來的四倍,達到2000人,收費為999元。后續他將與三節課合作,委托其負責這一培訓項目的運營工作。
李靖說自己在讀兵法時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先求勝,再求戰。看起來,他也是這么做的。既擁抱了數據和技術,也沒有切斷自己的退路。
以下是李叫獸專訪摘錄:
Q:為什么愿意選擇被收購,而不是自己繼續做?
A:當時聽說對方團隊要收購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怎么能行呢?后來我仔細去研究了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發現其實我們團隊擅長的是研究規律和方法,我們本質上更像是營銷的科研公司。但是這些規律和方法單純拿來做培訓和咨詢,并不能發揮它真正的價值。所以希望能夠利用人工智能和數據抽象出規律,并做成工具。我們做決策只考慮一個原因,如何放大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價值,并且把真正想做的事情做成。我覺得和百度合作的效果,明顯“1+1>2”,因為他們有很多人工智能技術和數據需要在各種領域運用,而我也需要這樣的資源。
Q:你一直在提“營銷科學化”,它到底是什么?
A:營銷是一個很專業的工作,有它的規律在。在討論營銷時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總說“我感覺怎么怎么樣”,譬如我感覺這句廣告語能夠感動消費者,當你這樣認為的時候,你就將成功交給了概率,變成了一件隨機的事情,結果往往是造成資源的浪費。上帝從不擲骰子,世界上沒有隨機事件。你認為隨機,是因為不清楚背后的規律。所以,營銷科學化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尊重規律,我們無法反抗它。
Q:互聯網公司能給“營銷科學化”帶來什么?
A:CFO如果沒有會計數據是很難做決策的,廣告營銷之前就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但隨著人們在線時間的增加和信息量的擴大,為我們提供了實現“營銷科學化”的機會。就像天文學需要望遠鏡一樣,否則你沒辦法向人們證明你的理論。如果沒有數據,“營銷科學化”的推進會非常困難。
Q:使用工具會不會限制人們的創意能力,讓創意出現同質化的危機?
A:工具的出現會增大差異化,而不會降低。Photoshop讓圖片的處理方式更加多元,差異化更加明顯。營銷的方法也是這樣,同質化的原因是因為人們會的太少,思路都擠在了一起。之前做過一個測試,為一家金融品牌想廣告語,結果發現大家的訴求都集中在了收益這方面。當我提供給人們十種思考的模板之后,就會發現廣告語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異。給人賦能之后,他可以做到更多,而不是更少。
Q:你在目前自媒體經營方面獲得的成績,是偶然的嗎?
A:某一篇單獨文章的成功是偶然的,但是總體的成功是必然的。實際上有時你覺得能火的文章結果沒有火,但有時有些文章掛上去結果卻火了。我之前看《失控》,其中提到以前更多的是因果關系,但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傳播環境的高度碎片化及不確定性,所以更多的是“涌現模式”,就是你不斷的持續性地創造差異化的價值,總會成功。
Q:25歲成為副總裁,有壓力嗎?
A:這份工作非常難,但覺得難不是因為年輕,而是因為誰做這份工作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