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獨立,是爸爸的驕傲,但我們的依賴,是爸爸這輩子都不想脫掉的小棉襖。”
父親節,唯品會攜手KARMA帶來了這樣一支微電影《爸爸的求職信》。年過六旬的退休老爸,竟然要重返職場?沒錯,他想重新學習加班訂餐、泡咖啡、協助同事工作,而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存在感。
因為,在爸爸這個職位,他已經硬生生的“被退休”了。女兒悄悄長大,爸爸卻從超人退化成了小小孩,他看不懂網絡賬單、不懂外賣,就連做個家務,也是虎頭虎腦的。
怎么辦,被小棉襖嫌棄的感覺,真是好失落啊。
好在,影片最后,爸爸終于收到了offer。上面寫著:“現聘請您作為女兒的超人。期限:永遠。”
驚喜的是,在整部影片中,唯品會的品牌露出表現的足夠克制。和故事情節比起來,幾段不經意的植入似乎沒什么存在感。這又回到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廣告本身如何平衡好故事情節和品牌信息的關系。
《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一書認為,廣告本身是對無意識的受眾的一種信息刺激,廣告不是提供人們有意識消費的,而是一種“無意識的藥丸設計”。也就是說,人們不需要對廣告關注,更不需要專注觀看,就能服下潛意識的藥丸。這同時解釋了泰國式廣告不能建立品牌的原因,因為他們把廣告做成微電影,“有意識”的成分太強了。
業內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主要看故事和品牌能否完美融合,兩者并不是非要“主角與路人甲關系”,其實可以成為“男女一號主角”等位關系。就像之前拿下戛納金獅的《小時光面館》系列,溫情和懷舊的背后,傳遞的是統一的品牌觀念:用心做好每一份面,以心情調味。
對此,你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