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鹿晗和迪麗熱巴因為在《奔跑吧》中的“曖昧”行為,屢次空降熱搜榜,甚至引發了雙方粉絲的罵戰。不少網友認為,節目炒CP肯定是有劇本的,兩位藝人并沒有炒作意圖,但為了收視不得不配合劇本演出。
綜藝節目到底有沒有劇本?自從真人秀火爆熒屏以來,不斷有觀眾提出這個疑問。近幾年,一個新生群體“綜藝編劇”也開始浮現在眾人眼前。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綜藝編劇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節目中的情節和臺詞,到底是不是他們編出來的呢?
綜藝編劇到底是干嘛的?
在國內,早期的綜藝節目的核心是編導。所謂編導,也就是一個人身兼編劇和導演兩職,編劇崗位并未被重視。2013年,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韓式綜藝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綜藝編劇這一職業也被引入了中國。
說到綜藝編劇,可能很多觀眾會產生誤解,以為綜藝編劇是像影視編劇一樣,為綜藝節目規定情節和撰寫臺詞。實際上,綜藝編劇只是設計規則、情境或者游戲。至于藝人在節目中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其實還是自由發揮的結果。
2013年開播的《我是歌手》,是第一次將綜藝編劇引進國內的真人秀節目。這檔節目一期90分鐘,除了歌手唱歌和主持人和觀眾的鏡頭,剩下半個小時都是真人秀的內容。《我是歌手》因此成立了專業的編劇團隊。據了解,從第一季到第四季的《我是歌手》,一直保持著25位編劇的龐大隊伍。
那么,編劇在節目中的任務是什么呢?首先就是為綜藝節目編寫劇本,設置情境、任務和規則。但凡是劇情化的綜藝,基本上都是由節目組的編劇負責編寫劇情。比如《極限挑戰》中那些高難度的任務和規則,都來自于編劇們前期大量的沙盤推演、現場即時編劇,再加上后期的重新結構。
除了編寫劇本,綜藝編劇還需要找出節目內容需要的高潮點。在真人秀節目中,幾乎每個嘉賓都會配有對應的編劇。這些編劇需要跟嘉賓一起生活,和他們交朋友,從而才能在節目中設置對應的環節,讓嘉賓展示他們的性情,或者放大他們性格上的閃光點。
比如,在《我是歌手》錄制前,每位編劇都會閱讀負責歌手的過往經歷,并撰寫“歌手小傳”,在內部進行宣講。在節目錄制過程中,編劇有時候需要跟隨嘉賓十幾個小時。在一次錄制中,編劇發現李健穿了秋褲,經過節目編輯,才有了李健“秋褲男神”這個熱門話題。
綜藝編劇和導演是什么關系?
此前的綜藝節目中,編劇和導演基本都是一個人兼著。如今有了綜藝編劇,綜藝編劇和導演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導演和編劇的關系,很像是家庭中的“夫妻”關系。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雙方一般是分工合作,都要為節目(家庭)負責。
比如在《極限挑戰》中,分為編劇組和導演組(執行組)。編劇組給出錄制節目的大方向,執行組根據這個大方向到各地勘景,然后兩組人馬再一起出發去勘景。根據第二次勘景的情況,編劇組進一步細化節目方案,而執行組考慮的更多的是硬件方面,如場景布置、拍攝裝備、道具制作等。
節目錄制之前,編劇組還要負責跟明星的溝通,對設計的任務和規則進行沙盤推演。而執行組負責把編劇組的方案落實。拍攝過程中,導演需要控制流程,編劇則需要根據現場的情況,調整或設計新的人物。錄制結束后,導演參與到后期的剪輯工作中,編劇則投身到下一階段的方案策劃和劇本撰寫之中。
總體來看,綜藝編劇是一個提供創意的角色,而導演是一個負責把編劇的想象落實的角色。在一檔成功的真人秀節目中,優秀的編劇和優秀的導演缺一不可。
國產綜藝頻曝抄襲 只因缺乏編劇人才?
韓式綜藝的流行風刮過之后,國產綜藝市場顯得有些落寞。縱觀電視熒屏上的熱播綜藝,“綜N代”節目占據了半壁江山,新的現象級爆款卻遲遲沒有出現。不僅如此,《向往的生活》等節目還陷入了“抄襲門”,甚至遭到了韓國媒體的點名批評。
國產綜藝爆款難出,還頻頻被爆抄襲,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中國雖然有了綜藝編劇這個職業,成熟、專業的編劇人才仍然十分稀缺。
在國內,綜藝編劇行業起步較晚,綜藝編劇大多是85后或者90后。如《跑男》總編劇王璐,是1988年出生的,已經是做過了四季節目的“元老級員工”。而在韓國,資深綜藝編劇都是“十年工齡”的老員工。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從負責調查資料的“老幼作家”到負責劇本構成的“輔助作家”,再升到負責全劇本的“主作家”,大概需要10年時間。
另一方面,國內對綜藝編劇的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及韓國。韓國借鑒了美國的“編劇中心制”,編劇在綜藝節目生產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編劇的薪酬在全體工作人員中也是最高的。有個廣為流傳的比喻,如果韓綜的總導演是皇帝,那么作家就是甄嬛。對于導演的很多決斷,作家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在中國,雖然很多綜藝節目都建立了編劇團隊,如《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了不起的挑戰》等。但編劇成員普遍過于年輕、缺乏經驗,目前還處于學習階段,很難成為節目制作的核心人物。此外,國內給綜藝編劇的薪酬待遇,目前也難以跟韓國相媲美,很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近幾年,中國每年要生產三四百檔的綜藝節目,對職業編劇有巨大的需求量。在編劇人才青黃不接的情況下,很多綜藝節目不選擇自己創新,而是照搬其他綜藝模式,導致了山寨抄襲成風。
綜藝編劇人才稀缺 該如何破局?
韓國綜藝節目能夠風靡海外,跟優秀的編劇團隊脫不開關系。那么,我國應該如何破解綜藝編劇人才匱乏的困境呢?
通過科班培養能夠培養出合格的編劇嗎?答案并非那么簡單。編劇一行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重要是的行業經驗。一個對人性、對社會有所了解和體悟的編劇,才能更加明白觀眾的心理,設計出觀眾愛看的情境和人物。
那么,跨界大咖能夠彌補綜藝人才的缺口嗎?目前看來也并不樂觀。近兩年,小說作家、影視編劇也紛紛跨界成為綜藝編劇。如《全員加速中》,邀請了于正擔綱編劇。正在播出的《七十二層奇樓》,邀請了南派三叔擔任編劇。然而,這兩檔綜藝節目的收視率和口碑都不算出色,后者甚至遭遇了無數網友的吐槽。看來,跨界大咖未必都能成為一名好的綜藝編劇。
科班培養不足以培養出優秀的編劇,跨界人士的試水效果又平平無奇,還有什么其他的途徑嗎?有業內人士認為,電視臺可以實行輪崗制,讓每個參與節目的人都能夠熟悉節目的全過程。首先懂得節目運作的原理,接下來才是學習做一名合格的綜藝編劇。
實際上,綜藝編劇這個職業引入中國,也不過是短短幾年的時間。想要短時間內培養出成熟的編劇人才,其實也有些揠苗助長的意思。不過,國內綜藝人與其抄襲和山寨海外節目,不如把精力放在培養國內的編劇人才上。隨著國內編劇人才的逐漸成熟,未來同樣有可能成為節目中不可或缺的工種,乃至節目的核心。